全媒體記者 李鋒
為民辦事上心嗎?工作執行高效嗎?履職到位嗎?每月要干什么清楚嗎?到群眾家中走訪了嗎?群眾對換屆后的干部滿意嗎?三訪三問三亮三促活動怎么開展有方案嗎?鎮村有多少鄉賢底數摸清了嗎?鄉賢們有什么建議收集了嗎?問題解決的如何呢?大寒天里,宜城自潑冷水,1月20日,在全市“三訪三問三亮三促”活動推進會上,市委常委、組織部長王海用了半個小時,連發“十問”,問題直指正在開展的“三訪三問三亮三促”活動中,干部落實力度和為民情懷。
“你到群眾家中坐過群眾的灰板凳嗎?”“有群眾留過你在家吃飯嗎?”“你對自己聯系點的群眾都熟悉嗎?”……會議中途,王海突然點名,讓在場干部現場作答。
“其實,我對這次突然提問還是很緊張的。”提起現場作答,南營辦事處黨工委組織委員押朋桂依然很有感觸。她坦言,以前開會很多時候都是照著稿子念一念,但這次不一樣,這是個考驗,如果平常對工作掌握不夠,現場就容易現原形。
脫稿、時間限制和公開作答確實讓一些黨員干部“壓力山大”。一些曾經的套話、空話被刪除,留下的是“老實話”、真話和對問題的思考。在談及工作謀劃時,許諾的、拔高的話也少了,腳踏實地、有理有據的舉措和目標多了。面對公開的不留情面的提問甚至質疑,黨員干部們看似平靜淡定,但很多人心里還是難免緊張。雷河鎮組織委員楊輝坦誠的說,本來以為隨機問幾個問題就過去了,哪想到接連發出“十問”,問得犀利、問的紅臉出汗。
“十題十問”剖析了宜城在“三訪三問三亮三促”活動中落實力度和進度,既是作風之問,也是發展之問,更是為民情懷之問。
為什么發出如此“十問”?宜城從為群眾辦實事的視角審視這個問題。“黨員領導干部作風的好壞,直接關系到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成效,關系到民生福祉,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。”宜城市委組織部干部說,一個地方的發展,黨員干部隊伍是決定性力量,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的力度決定了發展的速度、轉型的深度和跨越的高度。
宜城在“三訪三問三亮三促”活動推進會上拋出“十題十問”,向黨員干部征求“十解十答”,正是全市上下把“三訪三問三亮三促”活動作為檢驗換屆成色、回報群眾信任、展現個人能力、緊密聯系群眾的載體,在群眾面前亮本色、顯成色、強底色,掀起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的熱潮的具體體現。